归因模型

基于点击的归因模型

首次点击归因模型

首次点击或访问归因模型会将 100% 的转化功劳归于转化路径中发生的首次点击或访问。

以上面提到的 3 个视频广告为例,广告 1 承载了所有的归因功劳。

从效果上看,首次点击归因模型割裂了归因和最终转化的联系,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。

最终点击归因模型

最终点击或访问归因模型会将 100% 的转化功劳归于转化路径中发生的最后一次点击或访问。

以上面提到的 3 个视频广告为例,广告 3 承载了所有的归因功劳。

从效果上看,最终点击归因模型没有考虑产品宣传的认知度和兴趣作用的过程,忽略了其他广告的促进作用。

可以看到,上面的两个归因模型都不完美。事实上,有更多的归因模型可以选择。在选择模型的时候,重点并非 事实是什么,而是 你想要得到怎样的事实 。

在了解更多的归因模型之前,我们要先了解一个新的概念: 触点。

触点

在之前的 归因系列文章 中,我们仅讨论了一种触点: 点击

点击是重要且主要的触点,因为点击说明了用户对广告感兴趣,点击是完全主动的行为,能够反映用户的自由意志。

展示 也是一个重要的触点。

还是以上面的 3 个广告为例。用户 C 在看了广告 1 和广告 2 之后,没有进行点击的操作。当看完了广告 3 之后点击了下载。我们可以说广告 1 和广告 2 的 展示 就没有作用吗?如果没有广告 1 和广告 2 的 展示,用户在首次碰到广告 3 的时候,可能也不会进行 点击 操作。

除了 基于点击的归因,还有 基于展示的归因

现在来定义 触点

触点就是转化前发生的展示、点击和访问总量。

通过对触点比重的分配,我们可以构建更多的归因模型。

更多归因模型

线性归因/功劳均等归因模型

虽然名称不同,但都采用相同的方式计算所有触点的功劳。

时间衰减归因模型

触点越越接近转化发生时间,分配的功劳就越多。以 Google Ads 为例:

假设归因窗口为 28 天,那么点击每相隔 7 天,所分配的功劳就会相差一半。换言之,转化发生 8 天前的触点所获功劳是转化发生 1 天前的触点所获功劳的一半。

位置归因模型

Google Ads 会进行下面的分配:

为客户首个触点以及最终触点分别分配 40% 的功劳,将其余 20% 的功劳平均分配给其他触点。

以数据为依据的归因模型

根据转化操作的历史数据来分配转化功劳。该归因模型与其他归因模型的区别在于,它使用帐号数据计算每个触点在转化路径中的实际功劳。

参考

曾嵘 - 广告归因:归因模型

Facebook:触点

程序化广告归因模型知多少

Google:归因模型简介

Facebook:归因模型简介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