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Redis
中的 List
对象在版本 3.2
之前,列表底层的编码是 ziplist
和 linkedlist
实现的, 但是在版本 3.2
之后,重新引入了一个 quicklist
的数据结构,列表的底层都由 quicklist
实现。
在早期的设计中, 当列表对象中元素的长度比较小或者数量比较少的时候,采用 ziplist
来存储,当列表对象中元素的长度比较大或者数量比较多的时候,则会转而使用双向列表 linkedlist
来存储。这两种存储方式都各有优缺点:
ziplist
存储在一段连续的内存上,所以存储效率很高。但是,它不利于修改操作,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频繁的申请和释放内存。特别是当 ziplist
长度很长的时候,一次 realloc
可能会导致大批量的数据拷贝。
双向链表 linkedlist
便于在表的两端进行 push
和 pop
操作,在插入节点上复杂度很低,但是它的内存开销比较大。首先,它在每个节点上除了要保存数据之外,还要额外保存两个指针;其次,双向链表的各个节点是单独的内存块,地址不连续,节点多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。
并且临界条件变化时,会触发 ziplist
和 linkedlist
间的转换,会浪费性能。
那么 quicklist
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式呢?简单的说,我们仍旧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双向链表,但是列表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 ziplist
,其实就是 linkedlist
和 ziplist
的结合。quicklist
中的每个节点 ziplist
都能够存储多个数据元素。
接下去我们看下 quicklist
的具体实现。
quicklist
的定义如下:
这个结构占 40B
的空间,其中 int fill : 16
表示不用整个 int
存储 fill
,而是只用了其中的 16
位来存储,和其他字段共用空间。
bookmarks
是一个可选字段,quicklist
重新分配内存空间时使用,不使用时不占用空间
quicklist
的节点 node
的定义如下:
redis
为了节省内存空间,会将 quicklist
的节点用 LZF
压缩后存储,但这里不是全部压缩,可以配置 compress
的值。
为什么不全部节点都压缩,而是流出
compress
这个可配置的口子呢?其实从统计来看,list
两端的数据变更最为频繁,像lpush, rpush, lpop, rpop
等命令都是在两端操作,如果频繁压缩或解压缩会代码不必要的性能损耗。因此一般两端不压缩,方便进出元素。中间压缩,节省体积。
压缩后的结构为:
插入的时候,需要判断下插入 ziplist
的长度。如果 ziplist
能够放入新元素,即大小没有超过 list-max-ziplist-size
,那么直接插入。如果 ziplist
不能放入新元素,则新建一个 quicklist
节点,即新的 ziplist
,新的数据项会被插入到新的 ziplist
,新的节点插入到原有的 quicklist
上。
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