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从同步分为 2 个步骤:同步和命令传播
主从复制原理
首先,Redis 的复制分为 同步 (sync) 和 **命令传播 **(command propagate) 两个操作:
同步(rdb全量同步)
一般用做新从节点加入集群时的首次数据同步
从服务器向主服务器发送
sync
命令收到
sync
命令后,主服务器执行bgsave
命令,用来生成rdb
文件bgsave
执行完成后,将生成的rdb
文件发送给从服务器,用来给从服务器更新数据发送
rdb
文件、从库重放rdb
文件都比较耗时。因此期间,主节点需要在一个缓冲区中记录从现在开始执行的写命令。复制积压缓冲区是一个固定长度、先进先出的队列,默认
1MB
,大小可配置。如果缓冲区溢出,将导致同步中断。
主服务器再将缓冲区记录的写命令发送给从服务器,从服务器执行完这些写命令后,此时的数据库状态便和主服务器一致了。
bgsave
会耗 CPU、内存、磁盘,发给从节点会耗费网络。发送期间,从节点不可用。
命令传播
主服向从发送写命令(推)
这个其实是上面 同步 部分的第4步。首次数据同步完成后,对后续增量命令的同步,就叫命令传播。
在客户端发来写命令后,Redis
采用的是 ANY/ONE
的做法, 只要 master
处理完该请求,就立马返回客户端,不会等待从节点响应。而是异步的把这些命令转发给所有的 slave
节点。(因此 Redis
是 AP
只保证高可用性的,因为主挂掉后从升主,这个从可能少数据)
转发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网络问题导致数据丢失。于是 Redis
的 master
节点在内存中开辟一个默认大小为 1M
的环形缓冲区。在转发给 slave
节点用户请求的同时把该请求写入环形缓冲区。每个 slave
节点接收到一个命令之后会自增 repl_offset
值用来记录复制偏移量。同时 master
节点也会记录当前缓冲区的最新命令的 repl_offset
。salve
节点会定期的向 master
节点发送心跳命令,告知其偏移量,请求同步复制,master
节点会检查 slave
节点的复制偏移量是否在当前 master
节点的缓冲区中,如果在则从缓冲区中发送命令,否则触发全量复制。
断线重连
2.8 之前,重连会直接全量重新同步数据
2.8 开始,用
psync
代替sync
,以实现同步进度检查,以及部分同步。向主服务器发送
PSYNC [主服务器ID] [上次复制偏移量]
如果从节点最近的复制偏移量在这个缓冲区里,就从复制偏移量之后开始同步
否则还是全量同步
Run id
在进行初次复制时,主服务器将会将自己的运行 id
发送给从服务器,让其保存起来。
当从服务器断线重连后,从服务器会将这个运行 id
发送给刚连接上的主服务器。
若当前服务器的运行 id
与之相同,说明从服务器断线前复制的服务器就是当前服务器,主服务器可以尝试执行部分同步;若不同则说明从服务器断线前复制的服务器不是当前服务器,主服务器直接执行完整重同步。
心跳
完成了同步之后,主从服务器就会进入命令传播阶段,此时从服务器会以每秒 1
次的频率,向主服务器发送命令:REPLCONF ACK <replication_offset>
。其中 replication_offset
是从服务器当前的复制偏移量
发送这个命令主要有三个作用:
检测主从服务器的网络状态
辅助实现 min-slaves 选项
上报自身的复制偏移量
min-slaves 选项
redis的配置文件中,存在两个参数:
如果从节点与主节点的最后交互时间,距离当前时间小于 min-slaves-max-lag
的值,则认为该从节点状态是连接的。
主节点定期统计连接状态的从节点数目,如果该数目小于 min-slaves-to-write
的值,则主节点会拒绝执行写数据库的命令,类似于 kafka 里 ISR
的概念。
按照上面的配置,要求至少3个 slave
节点保持连接,数据同步的延迟不能超过10秒,否则 master
就会拒绝写请求。
参考
Last updated